“过去要垫付资金,现在每天都有医保资金入账,医保基金即时结算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及时雨’!”近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姚登攀向记者介绍,安徽省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试点成效令他感慨颇深。
姚登攀说的医保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的即时结算,是安徽省医保局今年的重要改革成果。据省医保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2025年以来,安徽省全面深化医保领域改革,自1月1日起,全省17个统筹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医保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至今年8月,全省现已开通即时结算医院824家,结算128.16万人次,拨付医保基金35.81亿元。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已实现患者出院结算后,医保资金次日即部分到账,在保障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也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姚登攀介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老牌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患者多来自省内。他算了一笔账,“以前传统的拨付模式下,医保基金拨款需要1个月至3个月,也就意味着医院每月需垫付约5000万元医保资金、日均垫付约160万元。如今,每天能收到的医保基金达到实际发生金额的60%,资金周转效率大幅提升,增强了医院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抗风险能力。”他强调,稳定的现金流可以为医院提供缓冲,也使得医院运行状况更为健康。
面对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这一颠覆性改革,也有不少医疗机构曾担忧系统切换复杂、影响患者就医等。对此,姚登攀坦言:“从政策宣贯到系统改造,都是医保端进行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改造,不涉及医院HIS系统,也不需要医院财务部门逐笔对账,没有增加我们的工作负担,实现‘医院零改造、患者零感知’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了改革不扰民、服务不断档。”
快速回笼的医保基金也给医院壮了“胆气”,使医院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设备更新、人才培育和服务提升等关键领域。“以往,医院想要采购设备或扶持重点学科,总是需要等‘资金结余’。”姚登攀介绍,如今,垫付资金压力大为缓解,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得以启动三大重点工程:一是淘汰落后设备,提升诊疗水平;二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医生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加大对科研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培育;三是利用好资金“杠杆”作用,谋划各项服务升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姚登攀说:“未来医院将继续在各级医保局的指导下,深化‘即时结算’模式的应用,探索更多创新管理举措,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