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打造“三无四有”科研环境

  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的“80后”占比之高引人注目。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科大拥有“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这“四青”人才不重复统计217人,在该校高层次人才中占比超过50%,引进入选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科大整体体量较小,又地处中部城市合肥,能在人才引进上获得优异数据,其原因的确值得思考。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坚持引进、稳定、培养三者并重。”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年轻人的沃土

  从“百人计划”到“千人计划”,再到“青年千人计划”,中国科大的入选人数一直排在全国高校前列。

  褚家如表示,数年来,中国科大坚持在海内外举行的各类学术会议上介绍学校的学术人才需求,并适时举办人才交流会,同时启用各种宣传、推荐渠道,严把入口关,在人才归国后又给予他们灵活的支持政策,使得学校稳定保持了高水平的学术竞争力。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吴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归国后学校给予了较大支持,预支了启动经费,仅用一年就建成了初创实验室,很快就有了数据,发表了高水平文章。

  中国科大还利用“985工程”支持经费,斥资数亿元建设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购置了一批急需、通用又较为昂贵的设备,建成服务全校师生的公共科研平台,对年轻人才帮助很大。

  “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人才引进是必然,同时加强校内人才的培养和稳定。”褚家如告诉记者,青年学者对一所高校非常重要,全校上下对此形成了高度共识。

  自2009年起学校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为“土著”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至今,通过该计划已累计派出345人。

  “出去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去一流的实验室,否则宁可等等。”褚家如告诉记者,学校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指标充足,机会几乎不受限。

  2017年,学校又启动“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支持。首批已资助16人。

  此外,中国科大还建立了一支800余人的后备学术队伍,主要面向博士后和资深博士后,以聘期制方式吸引青年优秀人才来校工作。3年来已有百余人选聘为在编副高,37人获“国家优青”支持。

  “不打扰”的环境

  年轻人从来不是一夜成才的。

  “青年千人”、中国科大生命学院教授熊伟的启动经费完全投在了仪器上,回国后当务之急就是申请基金。作为一名新人,熊伟坦言,“刚开始申请经费很迷茫”,好在学院里的前辈们分享给他许多经验。

  “我甚至借来他们的本子学习,只要我开口他们都给了,对我帮助非常大。”熊伟说,他的实验室三四年之后就走上了正轨,像一辆加满油的车,朝目标全速前进。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郭国平是同龄人眼中的“幸运儿”。

  2011年,郭国平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A类(超级“973”)首席科学家时,还不到35岁,头顶没有任何“帽子”。但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力排众议。后来,郭国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成为长江青年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我不是冒险,我了解他、相信他。”郭光灿说,“我不看年纪和职称,只看能力和潜力,给他们更重的担子,年轻人才能成长。”

  科学研究有其内在规律,尤其对于年轻人,忌急功近利。在科大就形成了这么一种“不打扰”的创新文化环境。

  回国的第一年,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黄方课题组没有一篇学术论文产出。“可是我心里并不慌张,认真工作,出成绩是迟早的事情。”黄方说。后来,他和吴忠庆教授合作在交叉学科方向打开局面,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论文。

  中国科大对教授采取“柔性考核”——通过学术交流会议总结科研人员3至5年的阶段性工作,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目前已举办五届。

  这种方式颇受欢迎,许多青年学者还从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学校有这样的气度我觉得很好。作研究不是学生写作业,每天都能交出来,这种方式允许老师‘十年磨一剑’。”熊伟说。

  “大道无痕”的管理

  “你来试试这个位子合不合适。”中国科大生命学院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周丛照就这样被校领导“骗”到了教务处处长的位子上,一坐就是4年。如今,行政工作是他工作的“第一优先级”。

  纵观中国科大,很多“部长”“处长”都是教授,而且是知名教授出身。

  “做教授在科大是最牛的一件事。”褚家如自嘲,“虽然现在成了‘客服代表’,但当年‘百人计划’回国时在学校里也是‘横着走’的。”

  这支来自教授的行政力量似乎更能了解教授们的需求。

  褚家如认为,人才引进工作的秘诀是换位思考:年轻人最需要什么?其一,高水平事业发展平台;其二,无后顾之忧。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地空学院教授耿雷对中国科大的直观感受是:跟国外的学术机构很像,教授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行政部门具有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是吸引我的最大方面”。

  “几乎感觉不到行政化,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老师们的感受。”熊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中国科大,教授在学术上享有充分自由,而行政部门不会干扰科研方向和经费,只会在生活、后勤、学生工作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

  “回国前我接触了几个科研单位,科大是非常有诚意的,做不到的不随便承诺,承诺的都能兑现。”熊伟说。

  能让熊伟安心留在中国科大的另一大原因是“学生很好、学风很正,学生从早到晚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刻苦勤劳”。

  诚如褚家如所言,中国科大正在为科研人才打造“三无四有”科研环境:无行政化、无门派之分、无后顾之忧;有顶级的科研平台,有很好的科研评价体系,有优质的学生,有青山绿水。
  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硕博人才网 版权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硕博人才网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的人才招聘网站,是国内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誉保证。并提供招聘会信息、人才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