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姐’,我终于找到您了!”不久前,重庆市綦江区检察院未检检察官张春芳的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访客——小冬。
7年前,他因一时冲动参与斗殴被移送审查起诉,当时的承办检察官结合其个人表现和家庭监护情况,最终对他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如今的小冬已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
小冬的故事,是綦江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綦江区未成年人犯罪、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同比均下降超30%。这场“逆转”的背后,是一场从“事后惩治”到“全链条守护”的革新实践。
“分类关护”:让迷途少年找到归途
16岁的小宇曾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他顶着一头夸张的蓝发,沉迷网络,甚至为了上网参与偷盗,因此被送到綦江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
课堂上,公安民警讲述法律底线,心理咨询师引导他剖析内心,家庭教育指导师教父母如何沟通……几周后,小宇主动换下奇装异服,露出原本的少年模样,向检察官求助,“想复学”。
这样的转变,源于綦江创新的未成年人“分类关护”机制。2023年,綦江区委政法委会同区检察院等多家单位,以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以及是否具有心理、监护、生活困境为标准,根据未成年人个体及家庭情况确定不同类别,设计、研发未成年人关护系统,据此开展动态跟踪、精准帮教、结对帮扶等工作。
“过去对‘问题少年’常陷入‘犯了抓、抓了放、放了犯’的循环,现在必须‘一管到底’。”綦江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婷说。数据显示, 自未成年人关护机制运行以来,已经完成对千余名未成年人的关爱帮扶,其中近八成被关护未成年人重回生活正轨,顺利回归学校、社会。
“莎姐守未”:一场跨越多方的温情接力
“小佳怎么不去上学?”面对检察官的关切询问,小佳的奶奶倒出了一肚子苦水。原来,小佳因交通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腿脚不便,无法送其到学校上学。
残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是否得到保障?这引起了“莎姐”检察官们的注意。随即,綦江区检察院通过组建联合办案组、电话核实全区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入学情况、入户调查核实以及走访教委、民政、残联、特殊学校等多家单位,摸清了全区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入学情况。因其并非个例,綦江区检察院向当地教育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一人一策”助力79名适龄残疾儿童圆了“读书梦”,同时还推动了区教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等机制。
这份关爱正通过“莎姐守未”+“数字检察”传递到更多角落。2024年,“莎姐”检察官唐小岚作为当时案件的承办助理,积极研发法律监督模型响应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最终“保障残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法律监督模型在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迄今已在北京、河南、黑龙江等地推广运用。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把问题化解在萌芽时
“司法保护不能单打独斗。”綦江区委政法委政治处主任霍洋说。綦江区检察院倾心打造的“一綦向未来”工作品牌以及“311”核心机制,已汇聚检察官、教师、社工等300余名志愿者,构建起“司法惩戒+心理矫治+社会观护”的全链条保护网。
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为目标,检察院推动关口前移,以“督促监护令”引导问题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借助“观护基地”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重拾自信。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懂家庭教育的家长,找准这一切入点,区妇联与检察院合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实现了司法与教育的优势互补。”张婷说,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亲子关系疏导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以调整家庭关系为基础,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带领孩子回归正途。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