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新能源车企学习科技知识,到田间地头观察无人机助农,再到为非遗IP设计智能车……这个暑假,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学子社会实践“科技化”十足,300余支团队奔赴基层,以青春之名传播科学家精神,用AI赋能乡村振兴,在科普实践中打磨各类科创项目,厚植强国之志。
感受科技强国历程,弘扬科学家精神
7月1日-5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级专项“红色赓续,星核逐梦志愿宣讲团”赴合肥、淮南等地,在寻访中感受科技报国之心。参观学习后,实践团深入淮南市安理社区和周边小学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
在安徽省科技馆,实践团深入了解我国核事业的艰辛发展历程。“此次参观学习,我感受到‘人造太阳’的中国力量。”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本科生王文超同学说。
实践团还来到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王文广老人家中,聆听老人讲述参与核武器攻关的峥嵘岁月。王老说:“青年学生要扎下根、扑下身,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推动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团队学生尹凌志在实践心得中写道:“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科学家精神永远镌刻在大家心里,我们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用专业的学识和不屈的毅力践行‘两弹一星’精神。”
科创成果落地生根,AI赋能乡村振兴
这个暑期,该校一批批科技创新实践团队走出校园、走向基层,用学科思维解码乡村振兴实践。
近日,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科技赋能乡土,青春筑梦乡野”团队立足安徽新能源汽车优势产业,走进无为市比亚迪产业园,观察自动化控制环节与电池性能测试过程。队员马子文在记录参数时说:“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精度对团队调试科创项目——智能小车的传感器很有借鉴意义。”其间,队员就智能小车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向企业工程师请教,为智能小车续航优化提供新思路。
实践团队前往当地小学开展“科创筑梦”校园行活动,队员们进行智能小车避障、循迹功能演示。团队指导老师李国彬说,此次实践收集的技术参数和信息,将用于智能小车项目的迭代升级,暑期实践成为科创项目提质增效的“练兵场”。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薪火”金寨实践团奔赴六安市金寨县,进行菌菇基地调研、电商直播带货、品牌战略研讨。学生们还搭建临时直播间,为红薯干、锅巴等特色农产品搭建出山桥梁。实践团访谈退役军人创业者王汉青时,他指着车间墙上“先做人再做产品”的标语说:“我们坚持用高标准做农产品,今年要开发灵芝孢子粉与食药用菌的复合产品。”
这番对话启发了队员创意灵感——基于“药食同源”理念,帮企业构建“军旅情怀+健康养生”的品牌故事和营销思路。“开展助农实践,为学科竞赛项目积累素材,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实践团负责人元鹏博同学说。
在安庆市岳西县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该校人工智能学院“AI+”实践队的成员聆听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产业现状。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吕勇凡说:“走出学校,我们真正感受到科技的应用价值,未来我也会把人工智能技术带回家乡企业!”
在黄山市歙县瞻淇村,该校人工智能学院“AI绘徽韵,智谱振古州”实践团队的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瞻淇鱼灯”的技艺和魅力。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展示了鱼灯制作技艺。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思考如何将AI和非遗传承结合。最终,一个鱼灯造型的智能小车应运而生,并流畅完成了沿轨道行驶及自动避障功能测试。队员们还与非遗传承人探讨传统技艺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路径。
见证智能科技,激发青春科创活力
7月8日,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智探地心”实践团队的师生与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麻地梁煤矿专家团队进行交流。煤矿技术团队成员时而拿起纸笔画图示意,时而调出设备运行的实际案例视频,现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师生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宽敞明亮的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型电子屏,它宛如矿井的“智慧大脑”,实时跳动着井下千米深处的海量数据。当“采煤不见煤”的场景从课本描述变为亲眼所见,实践团队的师生们感慨道,曾经需要矿工深入采煤的工作面,如今已实现远程智能操控,这就是科技强国的具体体现。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的师生踏上露天煤矿的观景平台,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他们对“煤矿”的固有想象——没有深不见底的矿井,没有弥漫的粉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开阔的“露天工厂”。团队指导教师常聚才说,同学们,一幅“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煤矿图景展现在你们眼前,井下不再是粉尘弥漫的“黑匣子”,而是干净整洁、智能有序的“智慧车间”;作业不再依赖“人海战术”,而是靠技术创新提质增效。
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发挥理工科专业优势,面向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全方位培养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每年暑假前夕,该校都会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实践项目,今年,鼓励学生聚焦“人工智能+”实践,将实践项目与“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备赛工作相结合,带着课题访、带着问题学,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近年来,该校学生实践的参与度和好评度不断提升,平均每年有上万名学子投入暑期实习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