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期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在县城建设了5个搬迁社区,3.14万群众从高山村寨搬迁入城,开启美好新生活。让搬迁群众有稳定的就业增收门路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在城市立得住脚、安得下心、圆得了梦,是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有效带动居民就业,兰坪县在县城周边乡镇建设车厘子、蓝莓、葡萄、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地摊经济”“公益性岗位+”等新业态,有组织地输送居民到外地务工。在千方百计拓宽搬迁居民务工增收渠道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依托搬迁社区地理环境、交通和劳动力优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帮扶车间,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
缝纫机嗡鸣作响,熨烫机喷射蒸汽,一批批成衣等待质检、打包、发货……在翠屏街道永昌社区永昌服饰生产车间内,200多名工人在流水线上娴熟地作业,加紧完成近期接到的产品订单。居民白连美在工位上忙碌着。从高山村寨搬迁到县城社区后,她一度为生计发愁。丈夫早逝,女儿还在上学,她无法外出务工,在县城的生活成了难题。永昌社区服饰生产车间建起来后,白连美经过培训,成为车间工人,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组成,每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白连美说。
帮扶车间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幸福。在拓展就业增收门路上,兰坪县下足绣花功夫,由懂经济、协调能力强、善作善成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专班,与县级有关部门、街道、社区拧成一股绳,整合搬迁社区闲置资产、土地、厂房设备资源,到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招商引资,出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在用地、用电、用工、贷款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奖补,增强投资吸引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布局社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厂,把务工车间建在社区里,搬迁居民出家门、进车间,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梦想。
兰坪县树牢“项目为王、落地为王”的理念,工作专班和“就业背包队”下沉项目建设一线跟踪服务,做到“企业吹哨,干部报到”。紧紧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全面落实帮扶车间引入、规划、建设、推广等各环节工作,以“保姆式”服务为项目落地、运营提供全流程服务支持,帮扶车间经营场地、水电、办证等限时办结,努力把帮扶车间建成“发展车间”和“致富车间”,让居民尽快上工挣钱。
永昌社区电子加工厂里,居民胡亮光在锂电灯饰生产车间加班忙生产。“以前需要照顾家庭,没办法外出务工。如今电子厂建在社区,就地务工赚钱还可以照顾家庭。党和政府帮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胡亮光说,他非常珍惜目前的工作,努力学习业务技能,希望成为有证书的技工,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搬迁居民有一双“有技能的手”,兰坪县人社部门、工会结合居民意愿和车间需求,联合街道、社区,广搭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授人以渔,转变搬迁居民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劳动技能,上岗就业,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
社区居民施珠园搬迁进城后,家人的生活全靠做滴滴司机的丈夫维持。经营餐饮业、酒店、婚庆等场所的餐具回收清洗、烘干消毒等业务的璟千餐具清洁厂落地社区后,施珠园主动报名参加技能培训,成为熟练工人,每月收入2100元。“自己也有收入,家里支出多一份保障,感觉很安心。”施珠园说,社区帮扶车间帮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未来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目前,兰坪县5个搬迁社区建设了6个帮扶车间,吸纳386名搬迁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短评
兰坪县在营商环境、政策导向、企业发展等多方面落实落细各项服务,吸引优势企业落地兰坪,在搬迁社区开办“致富车间”“幸福工坊”,吸纳搬迁居民就地就近就业,编织民生保障网,进一步发挥劳动力优势,加快城乡融合步伐,激活城市发展活力。
